如何穩住樓市、股市?吳曉求等學者這樣說
近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舉行2024復旦大學EMBA年會。多位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在本次年會上共同分享對未來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資本市場變化與趨勢、企業家如何應對變局等問題的思考。
主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以“如何才能發展好中國資本市場”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分享了他對中國經濟、政策調整與資本市場趨勢的前景分析。
吳曉求認為,當前社會有四個重點問題:一是中國經濟如何走出下行趨勢;二是如何穩住樓市;三是穩住股市;四是如何應對下一階段中美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資本市場是穩住中國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支點。
他分析稱,當前中國經濟的直接矛盾是消費需求不足,消費意愿下降。消費是財富的函數,當財富在縮水時,消費是很難擴張的。因此,維護存量的財富變得非常重要。所以,穩樓市、穩股市要著眼于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精神,就是讓樓市止跌企穩,讓股市止跌回升。考慮到樓市資產流動性相對比較差,對消費的邊際效力相對較弱,而證券化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很強,消費的擴張邊際效率更高,所以,穩住股市并且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變得非常重要。
談及股票市場,吳曉求分析時稱,中國股票市場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三個重要因素:一是正確認識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中的作用;二是提升上市公司的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讓高科技企業慢慢主導;同時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讓上市公司走上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之路;三是市場必須有流動性儲備的預期機制。
“在過去,我們在以上至少兩個因素方面沒有做到正確理解和認知,這與中國資本市場長期表現欠佳有密切關系。同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把資本市場定位為融資的市場,忽略了資本市場或者股票市場是風險市場。風險市場能生生不息地存在下去的前提是它有一個超過基準收益率的風險收益率。同時,過去從融資的必要性上來認知和理解資本市場,導致很多上市公司的成長性預期不足。這個落差也進一步帶來了制度、政策和規則設計上的很多問題。因此,我們首先要端正對資本市場作用的認知。”吳曉求說。
他還提出,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有潛在流動性儲備。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前,金融三部門就發布了相關政策,體現出相關當局對該問題的認知。現在,這項機制正在慢慢形成,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在不同的層面提供了流動性儲備的預期機制。央行創設了資本市場結構化的貨幣結構化工具,這是歷史性的變化和創新。央行的參與給資本市場提供了信心,也為流動性的儲備預期機制創造了條件。
“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開放和創新,中國經濟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吳曉求在演講最后總結時說。
在經濟學家對話環節,吳曉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張岸元,復旦大學EMBA特聘教授邵宇等圍繞中國經濟前景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吳曉求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總體良好,經濟增長的基礎是人們的安全感和信心,而資本和信心的留存也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他強調了法制的完善和穩定市場經濟制度的重要性,指出耐心資本需要安全、成本和合適的營商環境三個條件。“把資本留住,把信心留住,把預期留住,中國經濟沒有問題。”吳曉求說。
在邵宇看來,中國經濟轉型離不開偉大的科技型企業引領。企業出海、并購乃至構建新的全球供應鏈,找到全新的賽道等,都是推動中國經濟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可行方式。本輪“出海”浪潮由民營中小企業主導,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選擇目的地,而企業的技術背景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此外,國家資本要支撐整個經濟轉型,應該成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資本,關鍵在于要形成投資回報閉環,從而將收益投入新項目。
陸雄文指出,要讓市場發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健全的法制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而政策調整可以對沖周期影響。他強調,為了應對中國市場、國際市場的變化和挑戰,需要廣泛學習世界政治、宗教、文化、歷史等更為廣闊的知識,才能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經局勢下對投資決策以及出海戰略有更為全面清醒地判斷。
在企業家對話環節,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倪軍、梅花生物董事長王愛軍圍繞“大公司如何轉型領變”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王愛軍分享了梅花生物從傳統制造業的佼佼者到氨基酸領域龍頭企業的轉變歷程。她表示,產品和企業都有周期性,梅花生物首先從戰略選擇上始終專注于主業,從正確的角度出發,在從單一產品到多品種的發展過程中,保證企業在產品周期性上的穩定現金流。同時,強調項目的高效運營,在技術和研發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確保在全行業實現技術領先。此外,還要在企業內部打開激勵平臺,實現創造分享。“在未來的許多不確定性下,我們要做好自己,多思考困難,積極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
倪軍以寧德時代為例,分析了未來新能源技術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指出,穿越快速發展周期的核心是創新。新能源技術是非常復雜的產業,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來保持競爭力。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和代際優勢,產業可能會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鋰電全球供應鏈的80%都在中國,歐美國家雖然有資金和人才,但很難建立供應鏈體系,形成完整生態。“每一個工業革命帶來的周期可能在50年、60年,我認為至少在新能源領域,我們才剛剛起步,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空間和挑戰。”
李豐從風險投資的角度,結合不同產業的發展周期分享了當前的投資策略。他表示,通過對周期變化的觀察,峰瑞資本從最早聚焦消費及互聯網賽道,轉而也關注生物制藥、硬科技等相關領域。中國經濟需要從橫向發展向縱向發展轉變,這給包括股市、一級市場在內的直接融資領域提供了新的金融思路。
“無論是個體、經濟還是國際關系,都處于變化周期中,因此我們需要放平心態、迎接變化。”李豐表示。